杏彩体育官网新闻中心

杏彩体育官网,新疆探索新旧能源有序替代

2024-11-27 01:20:0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新疆的太阳能资源储量约为42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6.9%,位居全国第一;风能资源储量约为10亿千瓦,约占全国的18%。

  国家新能源大基地在西部地区布局,为新疆经济发展换上“新能源底座”,能激发出巨大的“绿色”发展动能,推动新疆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也可通过能源发展更好地惠民生、聚人心。

  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化石能源资源禀赋的显著特点,这也决定了我国不可能简单地走油气替代煤炭、新能源替代油气的碳中和之路。

  10月26日在新疆哈密举行的“2024哈密能源之问”上,多位专家认为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能源转型要朝着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清洁能源有序替代化石能源的方向努力。

  从推动煤电产业清洁高效利用,到规模化发展可再生能源;从发展新型储能杏彩体育官网,,到建设完善电网通道……作为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的新疆正积极探索转型之道。

  中煤哈密能源有限公司大南湖七号煤矿配套建设的5.6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2023年8月6日摄)。受访单位供图

  基于现实国情,我国电力体系以煤电为主体。 中电联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煤电装机容量约11.7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40%,发电用煤约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 60%,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

  可以说,煤电清洁高效低碳转型是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

  未来新能源发电将逐渐成为电量供应主体,但目前还面临保供、可靠性、消纳等多方面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电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吉臻认为,这就需要煤电继续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火电将向兜底保供、灵活调节电源转变,推进煤炭与新能源深度融合发展。

  近年来,新疆积极实行“三改联动”推动煤电产业清洁高效利用,提高煤电机组的能效、稳定性和灵活性,降低度电煤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增强煤电机组对新能源的调节和支撑能力。

  距离哈密市79公里处的国神哈密煤电公司花园电厂,装机4台66万千瓦的超临界空冷机组,是国家能源集团新疆区域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国神哈密煤XC体育app下载,电公司总经理、花园电厂厂长刘月正介绍,花园电厂自2022年开始积极响应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政策要求,及时策划检修技改,目前超低排放改造已经完成,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均远低于国家标准;机组的度电煤耗持续降低,已达到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求的度电300克煤炭的要求;今年11月,4台机组将全部完成灵活性改造,深度调峰能力达到20%,即电厂可以按照总功耗20%来发电,给新能源让出绿色发电空间。

  同时,国家能源集团花园电厂深度调峰换取的100万千瓦新能源指标建设项目,计划今年底投产,每年发电量达到25亿度,相当于节约标煤约7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00万吨。

  中电联数据显示,2021~2023年,我国“三改联动”已累计完成7.37亿千瓦。截至2023年底,我国95%以上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煤电机组供电标准煤耗从2014年的319克/千瓦时降至2023年的301.6克/千瓦时,煤电机组技术领先世界。

  不仅是煤电,新疆还全力推进煤炭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大力支持企业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推动设备更新和工艺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的“含金量”“含绿量”和“含智量”。

  在乌鲁木齐市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用更少的煤炭,减排更多的废气等方式实现节能降碳。公司安全健康环保部经理莘振东介绍,公司从源头“节”煤,烟气回收系统产生的副产蒸汽每小时大约节煤1.5吨,每年可节约原煤1.2万吨;同时进行“捕”碳工作,2023年12月9日,投运的30万吨/年的CCUS(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示范项目,已回收近16万吨二氧化碳气体,用于周边油田驱油。

  “如果说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是第一条主线,那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则是第二条主线。”谈及如何实现碳中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这样说。

  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新疆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新疆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新疆的太阳能资源储量约为42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6.9%,位居全国第一;风能资源储量约为10亿千瓦,约占全国的18%。

  如今,天山南北广袤的沙漠和戈壁滩上,巨翼旋动,光伏如阵。新疆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处副处长郑子雯介绍,今年前三季度,新疆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1998.5万千瓦,新增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截至10月下旬,新疆新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84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超过一半。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一眼望不到头的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还有部分区域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安装光伏板。这是全国单体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中绿电若羌400万千瓦光伏项目建设现场。项目负责人刘延江介绍,目前项目进入冲刺阶段,计划年底完成全部施工工作,全容量并网,未来这一电站可通过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将绿电送到全国。

  发展新型储能是应对新能源发电不稳定性的有效手段。仅7月以来,新疆就有多个项目开工建设: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新疆最大单体新能源储能项目开工,乌鲁木齐市的新疆首个新能源储能锂电池电芯项目启动,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二氧化碳储能电站破土动工……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渝介绍,今年1至10月,新疆电网新增储能299.7万千瓦/1119.6万千瓦时,远高于往年同期水平。截至今年10月底,新疆电网累计储能装机697.9万千瓦/2344万千瓦时,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在新疆电网乃至西北电网逐步发挥“稳定器”作用,促进清洁能源高效利用。

  不断完善的电网让这些新能源电送到千家万户和工厂企业。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新疆已建成天山东环网、乌昌都市圈环网和天山西环网、南疆环网、北疆环网五个750千伏环网。新疆电网正式形成“内供五环网、外送四通道”主网架格局,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及可靠性全面提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能源与绿色低碳发展部部长景春梅认为,国家新能源大基地在西部地区布局,为新疆经济发展换上“新能源底座”,能激发出巨大的“绿色”发展动能,推动新疆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也可通过能源发展更好地惠民生、聚人心。

  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我国能源革命的主攻方向。 这一新型能源体系不仅需要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还要实现两者安全稳定的替代。

  近年来,新疆新能源发电量逐步提升,且新能源发电量增幅远高于总发电量增幅。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0月,新疆电网发电量为416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75%。其中,新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36%,达到1003.6亿千瓦时,占新疆电网总发电量的24.1%。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我国将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发电,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2060年达到80%以上。锚定这一目标,能源大区新疆既面临挑战,又迎来发展机遇。

  挑战是什么呢?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清洁能源院院长助理苏辛一等业内人士看来,新能源替代煤电等传统能源,不仅是电量替代,更重要的是电力替代。要实现安全稳定的替代,比如提供频率支撑、电压支撑等功能,这是煤电具备而新能源不具备的能力,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电力系统才能向一个更优化的方向发展。

  就新疆而言,相关部门预测,随着新能源占比提升,新疆电力系统调节资源相对不足,常规电源可调节能力不足,或许会造成新能源消纳困难与电力缺织出现。

  专家更多看到的是新疆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机遇。景春梅认为,新疆资源丰富,具有独特地缘和区位优势,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基地一通道”定位基础上,进一步把新疆确定为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赋予在全国能源发展大局中特殊的战略地位,给新疆率先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带来重要机遇。

  持续增加的能源生产是新疆率先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底气。近年来,我国煤炭供应格局西移趋势加速,晋、陕、蒙供应增长放缓,新疆煤炭储量大、开发成本低的优势日益凸显。2023年,新疆原煤产量4.57亿吨,居全国第4位,产量同比增长10.7%,增长量居全国第1位。2023年,新疆新增新能源装机2261万千瓦,新增并网规模全国第二。自2010年疆电外送工程实施以来,新疆外送电量累计超过8000亿千瓦时,送电范围覆盖20个省份,新能源占比近三成。

  如何把握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机遇?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碳达峰碳中和推进处副处长王浩分析,除了强化科技创新,一方面要优化评价考核制度,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由控能转为控碳,鼓励使用非化石能源。另一方面,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明确以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增量配电网、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市场的主体地位。他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可以探索开展绿电直供新模式。

  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支撑。西北能源监管局市场监管处主任科员张惠渊认为,包括新疆在内的西北地区,是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排头兵,也是实现全国“双碳”目标的主阵地。

  “新型电力系统不是一个短期政策,是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苏辛一说,新型电力系统有5大特征: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和灵活智能,其中安全充裕是基本前提,清洁低碳是核心目标,经济高效是重要考量,供需协同是必然要求,灵活智慧是重要支撑。

  景春梅认为,在新疆率先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既是新疆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需,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推进向西开放等重大战略所需。(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自良、杜刚)

搜索